专业介绍

一、 学科平台、师资队伍

历史学是100款免费软件免费下载1933年建校之初最早设立的学科之一。2005年,在历史系的基础上,成立历史文化学院。学院现有教工70人,其中多人分别被评为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国家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青年长江学者、长城学者、珠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广东省“特支计划”青年文化英才等。历史专业拥有一支年龄、职称、学历和学科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历史文化学院重视学术水平高、具有职业背景以及丰富实践经验的导师队伍的建设。为此,学院还吸纳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一线中学教学和教研人员参与教学过程,最大限度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师资力量。专任教师数量结构能够适应本专业教学和发展的需要,生师比不高于16:1,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比不低于80%,高级职称教师比例高于学校平均水平,且为师范生授课、担任师范生导师。在教师教育课程师资上,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原则上不少于3 人,具有半年以上境外研修经历教师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比例不低于20%。基础教育一线的兼职教师队伍稳定,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比例不低于20%,原则上为省市级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高级教师,能深度参与师范生培养工作。

学院拥有历史学本科专业,中国史、世界史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学位授权点,历史学教育二级学科博士点和历史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中国史和世界史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形成“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历史学人才培养体系。近年来,历史学(师范)专业作为广东省特色专业,获批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通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中国史和世界史为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

学院下设历史学系,并设有多个科研创新平台和教学实践基地,2011-2020年,学院教师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重点项目3项,一般项目、青年项目及后期资助项目32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0项,广东省社科规划项目13项;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世界历史》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在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人民出版社等重要出版机构出版学术著作30多部;有9人次获得11项省部级社科成果奖。在国际化办学方面,学院近年来取得较大进展,与境外多所知名大学保持密切的学术联系。学院还根据学科特点及优势,积极从事各类社会服务工作。

历史文化学院拥有非常充裕的优质教育实习基地。其中包括学校统筹安排的联盟学校160所和学院联系的学校40所,实习基地学校的总数量超过了学院每届本科生的人数。这些学校都是省内知名的中小学,师资力量雄厚,课程资源丰富,制度管理健全,能够为本科生的实习提供良好的平台和充分的机会。

 

二、培养目标

历史学(师范)专业培养目标是:面向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创新发展需求,遵循“立德树人,自主发展,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秉承师德高尚、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情感深挚、业务精湛、意志坚定的骨干专家型教师目标追求;着力培育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宽厚的科学人文底蕴,具有扎实的历史专业素养,对历史学基础知识掌握准确,具有较高的专业思维素养;了解国内外学术动态,掌握历史学教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掌握较高的现代教育技术,具备较为成熟的教学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具备《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提出的历史专业能力要求,具有深厚的教育情感和突出的教育能力的骨干专家型中学历史教师。

 

三、毕业要求

1. 师德规范:能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以立德树人为己任,确立“四有好老师”的理想追求。

2. 教育情怀:理解中学历史教学的意义,具有情系学生、胸怀育人、献身教育的爱心、责任心、事业心,能够立志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具备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和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3. 学科知识: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理解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国内外史学界重要动态;了解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以及与社会实践的联系;能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观察和认识历史问题。

4 .教学能力:具备较强的历史教学实践能力与历史教学研究能力,能够以学生为中心,创设适合的历史学习环境,能够依据历史课程标准,指导学生有效学习,进行科学合理的学习评价。

5. 班级指导:树立起德育为先的理念,掌握班级指导技能与方法,具备较强的班级管理与指导能力;根据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德育活动。

6. 综合育人:了解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及其教育方法;理解历史学科所特有育人价值,能够有机结合历史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参与组织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7. 反思学习: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初步掌握反思方法与技能,具有一定创新意识;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改进教育教学工作;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8. 沟通合作:平等地与中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学会与同事合作交流,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发展;在世界历史的宏观视野下,理解合作交通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意义;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体协作精神,掌握沟通合作技能;学会在学习过程中以相互作用式的学习观作指导,通过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

9. 国际视野:突破传统历史教学存在的中国史与世界史分离的隔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具有全球意识和较为开阔的历史教育国际视野。

 

四、学制、毕业学分与小时及授予学位类型

1.学制:学制4年,学习期限3-8年。

2.毕业学分与小时:正式课程159.5学分+非正式课程40小时。

3.授予学位:历史学学士。

 

五、课程体系

历史学(师范)专业课程体系按照教育部历史类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编制的历史类专业规范设置,充分考虑了大一到大四年级课程体系中知识点的衔接及渐进关系。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充分利用学院的优势学科平台,在办学过程中不断优化专业培养方案,通过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三个平台,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掌握扎实的历史学专业知识、系统的历史学理论基础和熟练的专业教学技能,能够独立进行历史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具有较强的史学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本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符合《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亦符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要求。课程结构体现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有机结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设置合理。各类课程学分比例恰当,通识教育课程中的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10%,学科专业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50%,教师教育课程达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规定的学分要求。

 

六、课程结构比例表

11111.png